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開學》創刊號-從《後資本主義社會》看社大的歷史先鋒性

  本文為《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的書評,作者為文山社區大學教師杜文仁,過去為文山社大的資深教師,也曾擔任文山社區大學核心課程推動計劃的執行長。

  文中提到,〈台灣教育的重建〉的作者黃武雄以「個體自由主義+群體社會主義」為教育核心思想,同時反對僵化的教育政策以及門戶封閉式的菁英主義,因此其主張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對此,本文作者杜文仁以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來替黃氏之論點提供歷史背景與案例分析。

  首先,在〈重建公民社會〉一章中,公民理念被定義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公民意識的缺乏將導致國家主義、沙文主義的出現,而傳統的共同體意識被福利國家所摧毀,因此工作共同體作為解決之道格外重要,社區大學則因為係以成人教育工作為核心的工作共同體,符合杜拉克所構想的新社區意識要件。

  杜拉克相信公民社會的重建需依賴社會部門的非營利組織,此觀點從台灣的「慈濟功德會」和以黃武雄觀點創立的「社區大學」中均可見到這些組織帶領台灣社會向上提升之影響。

  其次,在章節〈有績效的學校〉之中,杜拉克列出了五點符合「後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學校與教育要件。若以台灣當前社大狀況來檢討,僅符合了第三要件的:滿十八歲即可入學,其餘都有待深入討論。

  文末作者認為,杜拉克為台灣和世界各地資本家們都敬重的管理學家,若他的教育理念正由社大逐步實現中,那自然應得到台灣資本家之支持,就憑這一點社大應理直氣壯地向企業界募款。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莊琇雯
  • 創作者
    杜文仁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2/12/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