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定位與意義一直受到各方的爭辯,在十九世紀的時代裡,從知識形成的過程來看,大學在國家認同與國家統治力量的合法性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以民族國家為思考之下,排除商業對於大學學術介入則是當的價值信仰。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以民族國家意識為價值體系的大學定義也隨之瓦解,連帶著學歷、文憑和知識都出現全新的解釋。
對於全面來襲的「全球化」風潮,社會中代表著某種社會力的社區大學該如何回應這股價值變遷的力量?在台灣已經興起約六年的社區大學,由於成員多來自教改團體和傳統社會運動,因此討論的方向經常出現歧異。長期觀察來看,無論是來自學界、運動圈還是通俗性評論,可以發現當中造成分歧的原因,便是來自於立基不同理論、主義的觀點,人們對於台灣社會的性質與社區大學的作為和期待產生差異,而這些紛爭也勢必在每次的新危機來臨時出現交鋒。對此,社區大學存在的主要批判對象到底是什麼,或許唯有確定這個前提之後,人們才能真正的了解到每個策略背後的動機,更加明白在全球化語境下,社區大學運動該邁向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