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課程發展與學習行動的整合—以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為例

對於社大在實踐其願景時的困境,蔡傳暉提出:公共事務的參與是否可能成為一種習慣?而這樣的目標是否有可能藉由民眾個體的養成達到整體的改變?為了突破高雄市新興社大的困境,作者點出了三點造成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的因素,指出若欲達成理想,社大課程結構勢必需要開創行動的配套措施,對此他也提出兩面向的實踐觀念建議。

並非所有課程都能滿足於社大課程架構的三大理念-公民教育養成、重視通識能力培育以及著重公共議題與社會生活的結合。從課程規劃來看,首先,如技藝課程的設計儘管教師有意願結合公民議題,仍難以突破教學本身的限制和學員的期待。其次,社團課程無法脫離課程,原因一方面出自於經營經驗的不足,另一方則來自於學員過度依賴課程。最後,自主性社團發展與期待產生落差,社團數量與行動力的影響力有限。儘管上述三點問題都可以改善,卻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

對此,作者建議新興社大的下一階段經營能採用「行動學習」模式,引發社區知識性學習與環境的互動,當中兩面向的實踐可分為「社區大學課程規劃」和「社區行動組織規劃」,讓原先分離的課程和社區營造、師生與行政人員產生連結,藉以觸發、落實具體的行動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莊琇雯
  • 創作者
    何青蓉、張金玉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4/12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