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起於霍布斯所說的「全面戰爭的時代」,在這樣背景下發展的中文現代文學作品以魯迅為啟始,作者認為與其無邊的觀看歷史紀錄,不如認真思考這些誕生於戰役之中的文學做品能為戰爭帶來何種更深層的思辨。
戰亂之下的人時常成為文筆下的一角,從白先勇的紙上可以見到「上層人」因國共內戰顛沛流離,對於逝去過往的念念不忘;在陳映真的小說中則可以看到更全面的台灣省籍問題。深刻的文學作品為戰亂下的人們描繪出大環境所帶來的無助,而台灣在冷戰結構下的獨特性,從王禎小說中語言的「西化」和經濟的「現代化」中可以發現。然而,現代主義作為戰爭的產物,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人們又對戰爭了解多少,值得更深入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