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鏡頭下的戰爭觀

自1839年攝影術誕生之後,「戰爭」被以新的方式所記錄和詮釋,無論是由政府派遣還是受派於報社,戰爭攝影師都將那些瞬間以強而有力的方式記錄下來,提供人們了解狀況、反思甚至影響到戰爭的走向,如1968年由艾迪・亞當斯所攝的「槍斃越共」便是影響越戰提早結束的可能原因之一。

戰爭攝影所帶來的影響相當複雜,難以梳理,一方面去脈絡所截取的片刻畫面,如同以管窺天難以捕捉戰爭全貌,惰於尋求真相的觀眾習性,容易使得事件的真相被抹滅;另一方面,大量被產製、輸送的戰爭畫面,在報紙、電視和畫廊處處可見,這成了人們檢驗同情心與茶餘飯後的閒談素材,逐漸麻木,究竟「照片讓戰爭更近還是更遠了?」

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戰爭電影也躍上了大螢幕,儘管出現了許多傑出、令人映像深刻的戰爭片,開啟觀眾對於戰爭的思考,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許多電影依舊著重於宣揚美國式的英雄主義,俊男美女的搭配也發揮了徵兵的功用,對此值得反思的是,當人們觀看戰爭片時究竟獲得了什麼?於此同時,我們又支持、贊助了什麼樣的戰爭電影文化?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莊琇雯
  • 創作者
    王藝樺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4/1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