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林孝信所撰,從過去戰爭中的歷史片段談起,透過拼湊不同時期、國家的現象,帶領讀者反思戰爭的課題。隨著文明越發達,戰爭所帶來的傷害越大,科技作為人類理性的產物,卻反倒成了殺戮的幫兇,因此面對非理性的戰爭行為,1863年瑞士商人迪南發起了紅十字會,以人道救援為核心的戰爭公約獲得包括法、德、意多國連署。
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多數人認為可以分為「正義戰爭」與「不正義戰爭」,除了對於戰爭起因的檢討之外,二十世紀重大戰爭中原子彈的使用,也開啟了人們對於科學家戰爭責任的辯論。
戰爭的起因可以兩大理論來觀看。首先,由社會哲學家霍布士等人所主張的「人類天性論」相信戰爭起於人性,人們在自然狀況下均會視他人為敵人;其次,以盧梭做為代表的「後天功能論」則認為戰爭是國家跟國家的關係,而非個人與個人之間。另外,本文也針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論」做詳細討論。
戰爭作為與所有人切身相關的巨大課題,作者呼籲人們必須更深刻的認識戰爭因素,才能有效地避免悲劇發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