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反水庫運動的亞洲觀點

1990年代的兩大反水壩運動與2000年後的台灣反水庫運動之間,具有連續性與相關辯證的關係。前者容易被化約為族群與文化的政治動員,忽視背後更複雜的跨單位合作關係;後者則是來自於對於新政府「發展主義」的水資源思維感到失望,反對者認為政策改變不過是打發民間團體的手法而已,這樣的替代方案使得台灣島內產生矛盾,加深人民之間的對立,因此作者認為這樣的水資源方案,有必要重新檢討並更謹慎的評估。

本文試圖從三大思維「終止大壩進行立憲」、「亞洲人民的團結」和「河流運動的繼續推進」來回應當前的爭議,探討反水庫運動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團體間的共識是否有辦法藉由辯論建立起。

作者相信唯有透過反水庫運動的持續實踐,積極團結、教育,並連結起社會大眾,才有可能讓大壩從台灣和地球消失。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莊琇雯
  • 創作者
    鍾秀梅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4/1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