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與社區營造〉一文由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兼美濃愛鄉協進會常務理事張正揚撰寫,本文以高雄縣社區大學(現旗美社大)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為例講述農村教育的因果與改革方向,本篇著重農村教育的前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歷經了一系列的工業化政策,農業受經濟與產業相互影響下成衰退之姿,農民在社會結構裡被邊緣化,農村在缺乏「農民與農村主體性」的農業政策下,青年大量流失,也漸漸失去活力。
在農村逐漸破敗的同時,「唯有讀書高」的風氣更勝,作為家長的農民捨命工作使孩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美濃「出產」的博士遠超過平均人口比例的數量,因此以「博士之鄉」聞名全台。雖然重視教育,美濃和其他農村的教育均呈現以下特色:
教育內容疏離鄉土與社區:
美濃相關的農村或客家聚落知識均無法成為正式教育的內容,並且「正規教育」的時間擠壓了青少年幫助農勞動或參與社區的時間,後者正是「農村人」養成過程的不可或缺。
教育之途與返鄉之路相悖:
對農村的孩子而言,遠離故鄉搬至都市是求學必然的過程,甚至高等教育的完成差不多是保證了徹底離開故鄉,因為農村無法提供碩博士的就業機會,無法將青年人才留下。
農村缺乏適應當地的社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