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力是指民間社會所存在的自主性力量,是民眾集結而產生的能量,而這種集結過程可略分為社會運動與公共領域,其基本運作邏輯為嘗試連結並建立更大的民意代表性,以增強所主張政策的合理性基礎。
作者李丁讚與范雲教授將台灣社會力的發展歷史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指出不同階段時下台灣社會力的存在狀況,從戒嚴時期壓制社會力、解嚴後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象徵台灣社會力的成長,到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大學的概念出現,讓社會力的展現由街頭示威轉進社區和社團中,最終形成地方公共領域,同時也代表著社會力的轉型。
作者指出,社會力的轉型並不能完全解決台灣的社會問題,當社會問題牽扯到利益問題,往往不是人的意識或作為所能輕易改變,社區大學作為公共領域的日常論述在此時往往是無能為力的,需要匯集更強大的壓力,才可能讓國家或資本團體願意進行改革。
作者也強調,一個完整的社會改革除了制度的變革外,也須對底下的「人」進行改造,才能讓改革工作完整。台灣的社會改革除須仰賴社會運動外,也需仰賴社區大學作為公共領域的日常論述來凝聚社會力,讓社會力向下扎根,孕育堅韌的生命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