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開學》第十四期—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 兼論社區大學當成一種公共領域

  社會力是指民間社會所存在的自主性力量,是民眾集結而產生的能量,而這種集結過程可略分為社會運動與公共領域,其基本運作邏輯為嘗試連結並建立更大的民意代表性,以增強所主張政策的合理性基礎。

  作者李丁讚與范雲教授將台灣社會力的發展歷史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指出不同階段時下台灣社會力的存在狀況,從戒嚴時期壓制社會力、解嚴後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象徵台灣社會力的成長,到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大學的概念出現,讓社會力的展現由街頭示威轉進社區和社團中,最終形成地方公共領域,同時也代表著社會力的轉型。

  作者指出,社會力的轉型並不能完全解決台灣的社會問題,當社會問題牽扯到利益問題,往往不是人的意識或作為所能輕易改變,社區大學作為公共領域的日常論述在此時往往是無能為力的,需要匯集更強大的壓力,才可能讓國家或資本團體願意進行改革。

  作者也強調,一個完整的社會改革除了制度的變革外,也須對底下的「人」進行改造,才能讓改革工作完整。台灣的社會改革除須仰賴社會運動外,也需仰賴社區大學作為公共領域的日常論述來凝聚社會力,讓社會力向下扎根,孕育堅韌的生命能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劉奕辛
  • 創作者
    李丁讚;范雲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4/02/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