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北埔、美濃的社造成果備受矚目,本期社運小組邀請到兩個地方團體的幹部現身說法,由張正揚和洪馨蘭共同分享美濃十年來的反水庫運動經驗,北埔的發展則由在客家庄打滾了十年的舒詩偉介紹。
美濃水庫的建設計畫引起社區強烈的反彈,從一開始公聽會的情緒醞釀至後期越來越多民間團體加入,抗爭運動可粗分為五階段,社區自主發展的情感也在這段抗爭經驗的累積中逐漸深化。運動也連帶帶來了三個影響,包含開啟台灣的「後水壩時代」、促成年輕人返鄉以及凸顯了社區自主的力量,儘管這次事件發生在特定時空之下,但仍有機會作為其他社區的參考。
相較於美濃經歷的大風大浪,舒詩偉自嘲投入北埔社造可說是擦槍走火,基於想把家鄉做些改變的情懷,意外地搭上了陳其南老師和文建會推廣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一系列新興創意的團體和課程就此出現,例如以形成新族群關係為目標而組成的「大隘社」、解決幼兒問題成立的圖書館、追尋北埔歷史足跡的文史班以及客語正音班等,原本對社區活動漠不關心的附近居民也逐漸開始主動加入活動的籌備和物資的募集。
除了思考社區總體營造和地區性的關係,舒詩偉認為了解觀光客到北埔的目的、構想客家特色和綠色產業的結合等,均為值得深入探討和規劃之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