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區大學和社區營造

本文由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林淑英所撰,記載四所學校以「社區大學和社區營造」為題,於第五屆社大研討會中之經驗分享。

來自高雄市新興社大的張金玉老師介紹了「減法藝術」的概念,如何透過將一面白牆跨時間的彩繪、堆疊,使其成為市民的共同記憶,這也讓他意識到藝術表現與群眾之關係而開始在社大教授藝術課程,期望能帶領學員找尋自我安頓之能力。到了2000年,新興社大也將藝術想法帶入左營蓮池潭畔舊社區,舉辦了多達100位兒童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手作「家燈」活動。

曾在鼓勵學員公共參與有突破做法的宜蘭社大,今年由林奠鴻老師帶來全新風貌,「社區領袖班」的學員在協助籌備開學典禮的同時,他們也試圖協助社區尋找資源,而為了展現知識對社區的影響,宜蘭社大也邀請講師們共同舉辦「期末成果展」。

由高松根老師帶來了基隆社大的兩個合作案例,分別為「大壯觀台北集合住宅社區營造」以及「外木山大武崙地區漁村聚落營造」,呈現了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合作如何為雨港基隆帶來全新風貌。

最後,位於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中強公園的信義社大曾提出「生態城市」之構想,持續努力為台北樹蛙保留重要棲地而抗爭,過去為了反對政府政策而荷鋤挖池的環保人士,面對再度升起的開發壓力又該如何是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莊琇雯
  • 創作者
    林淑英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3/05/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