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開學》第十二期—開放教育的意義

華梵大學助理教授陳佩英從個體、社會、政治、經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等四個面向來解釋開放教育的面貌與意涵。

陳佩英指出,以台灣經驗來看,台灣的高等教育包含一般大學的推廣部、社會大學、空中大學與社區大學,其中又以空大與社大較具規模。空大的教學較常以視聽傳播的遠距教學為主,而社大則是結合社區發展,以課堂演講、討論互動為主要的學習模式。

陳佩英表示,社大以學術課程、社團課程與生活課程來增進成人知性成熟與改變生活與社會的能力。社大強調個體發展與社會參與的教育實踐,其辦學目的是為擴大教育機會,讓弱勢與早年失學的民眾進修與終身學習的機會。

總體來說,開放教育是代表人們對成長和平等價值的追求,教育作為培育新人,傳遞創造文化,與追求社會平等為目的,更需與開放精神結合,才能因應快速變遷的後工業時代。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劉奕辛
  • 創作者
    陳佩英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3/11/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