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寺位於臺東市中正路88號,源自清朝同治13年(1874),清朝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蒞東就職,隨行奉請一尊觀世音菩薩,以求平安;抵東後就在港口附近搭建一小祠奉祀,名「觀音祠」。後因小祠遭颱風吹倒,由中國移居來臺先賢張之遠、陳貴章、吳勳曹、陳妙哉、徐貴通等人發起創建,至明治32年(1899)竣工,始號「海山寺」。初立時,禮聘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德韞法師(?~1934)為第一任住持,昭和7年(1932)釋普明續任,昭和12年(1937)由釋修然接任,民國46年(1957)釋修和繼任,民國68年(1979)由釋紹弘主持寺務至今。海山寺佔地約一甲,建有一座高20多公尺,面積100坪的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陪祀左右護法伽藍菩薩、韋馱菩薩等。左側是四層樓建築,有齋堂、講堂、住眾法師起居室;右側是公益組織海山寺護法委員會、弘願慈善基金會、圖書館等。寺前左側有一棟五層樓的海山寺扶兒家園。海山寺推動公益活動遠近馳名,目前有海山寺護法委員會(男眾)、悲願婦女會(女眾),長期辦理各項慈善活動與急難救助。民國76年(1987)成立普賢行願會,曾經發行《普賢雜誌》月刊,弘揚佛學,並致力發展東臺灣教育文化工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