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民國58年(1969),是新北市樹林居民方紅哖在桃園高中就學,與同學在椰樹花圃下的合照。方紅哖老家在台北縣鶯歌鎮,鶯歌當時是陶瓷產業的主要輸出地,市集繁華,她的父親以賣早餐維生,加上兄姊均已年長出外工作,紅哖有足夠的經濟支援升學讀書,在早期初中、高中、大學都須入學考試的年代,紅哖一路考試讀到高中,進入公費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就讀。這是台灣早期以教育脫離貧困的典型,紅哖回憶道:鶯歌的同學家裡多半有錢,我的家裡窮,記得那時補習一個月要30塊,父親不願意,每次都看到同學換制服心裡羨慕,跟父親討也不行,一氣之下一個月不稱呼爸爸。照片呈顯的背景反映出當時孩提的反抗,在人生經歷中細細品味,成為紅哖對沉默寡言父親的懷念。台灣早期升學教育仍屬於奢侈品,一個孩子念書就表示少了一個家中的生產力,當國民義務教育的年限從民國57年(1968)從六年延長至九年,也奠定了民國59年(1970)後的經濟起飛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