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畢業旅行的台灣地理認識

照片拍攝於民國60年(1971),由新北中和居民顏昭陽提供。這一年,顏昭陽(從左算起第三位)十六歲參加後龍國中的畢業旅行,第一次離開苗栗見識台灣不同的風景。戒嚴時期的國中小教育,目標以復興中華民族,以及光復大陸失土為課綱準則,所以一般國中小學生所閱讀的地理與歷史多以大中國為內容。所以當時學生認識台灣地理與風情的方式,往往透過畢業旅行,與同學老師一起搭車到台灣的特色地點。圖中的地點為鵝鑾鼻,是台灣南端的海角,有著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地理景觀的奇特在日本時期就被票選為台灣八景之一,國民政府來台後在民國71年(1982)成立鵝鑾鼻公園,以燈塔為主體,當時在當時被認定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同時也是照射距離最遠的燈塔,有東亞之光之稱。國中學生們不免俗的也一定要在鵝鑾鼻燈塔前合影。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蕙雯
  • 時間起
    197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