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唭哩岸石材產量豐富,故唭哩岸地方的民宅,早年所用的石材多數取自當地,又因水路的方便,唭哩岸石從山上到平地後,就能夠透過八仙圳、磺港溪、基隆河,將石材運送至需要的水岸聚落, 而石材又依建物的功能、位置及屋主的規劃設計,而選用不同款式的石材。常見將唭哩岸石以粗石切琢成長方形或正方形.但表面不施琢磨,多用於平砌、人字砌...等。
這種建築用形式的石條往往尺寸大且重量重,一般很難單人搬運,因此出現了所謂「兩人扛」的搬運方式,也就是是由兩個人合力扛著石塊,肩上用竹槓當作支撐,中間用繩索固定石塊,利用繩索與石塊之間的摩擦力,讓石塊不會滑動或掉落,而合力的兩人則一前一後的搬運移動抬高。
唭哩岸石平均比重為2.65,建築用石塊常常有100斤重,且石條經常長達2-3尺,也就是說一個石條約200-300斤,即使是兩個人扛著,在崎嶇的山坡上移動,還是很吃力,更何況是砌牆的時候需要將石材抬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