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唭哩岸打石維修工具 竹槓

由於唭哩岸石材產量豐富,故唭哩岸地方的民宅,早年所用的石材多數取自當地,又因水路的方便,唭哩岸石從山上到平地後,就能夠透過八仙圳、磺港溪、基隆河,將石材運送至需要的水岸聚落, 而石材又依建物的功能、位置及屋主的規劃設計,而選用不同款式的石材。常見將唭哩岸石以粗石切琢成長方形或正方形.但表面不施琢磨,多用於平砌、人字砌...等。

這種建築用形式的石條往往尺寸大且重量重,一般很難單人搬運,因此出現了所謂「兩人扛」的搬運方式,也就是是由兩個人合力扛著石塊,肩上用竹槓當作支撐,中間用繩索固定石塊,利用繩索與石塊之間的摩擦力,讓石塊不會滑動或掉落,而合力的兩人則一前一後的搬運移動抬高。

唭哩岸石平均比重為2.65,建築用石塊常常有100斤重,且石條經常長達2-3尺,也就是說一個石條約200-300斤,即使是兩個人扛著,在崎嶇的山坡上移動,還是很吃力,更何況是砌牆的時候需要將石材抬高。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別名
    木槓
  • 撰寫者
    李庚霖
  • 貢獻者
    捐贈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區慈生宮
  • 創作者
    唭哩岸打石匠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12/2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空間
  • 材質
    竹子、繩索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