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哩岸的「採石」最早可能始於乾隆中葉(1756-1775)時水圳的開闢、人口的增加以及街肆的成形,當時建築建造物的需求量大增,使得建築材料的取得十分迫切,因而就地取材自唭哩岸山的石材。唭哩岸石產業發展大多用在建材或者窯爐石,並沒有石材雕刻,可以算是傳統漢式匠作所稱的「大石作」。(若將石材成形的過程進行區分,大致可以分為採石與打石。)
採石,指的是從山上將石團從山體剝離的過程。匠師需要先觀察山勢與石團走向,決定開採方式。在停採以前,唭哩岸山採石場內,採石與打石的工作是在採石場內完成以後,才由牛車載運下山。
大鏨,用途為粗解分石,用以撐開或撬開要分解的石頭,外形細長,其中一端為扁平,長度不一。使用的時機點在匠師於石團頂部「打定釘」之後產生裂痕,再以四兩撥千金的槓桿原理,用鐵撬撐開裂縫。逐漸讓石團因為頭重腳輕而裂開而向前傾倒,脫離山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