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唭哩岸採石工具 大鏨

唭哩岸的「採石」最早可能始於乾隆中葉(1756-1775)時水圳的開闢、人口的增加以及街肆的成形,當時建築建造物的需求量大增,使得建築材料的取得十分迫切,因而就地取材自唭哩岸山的石材。唭哩岸石產業發展大多用在建材或者窯爐石,並沒有石材雕刻,可以算是傳統漢式匠作所稱的「大石作」。(若將石材成形的過程進行區分,大致可以分為採石與打石。)

採石,指的是從山上將石團從山體剝離的過程。匠師需要先觀察山勢與石團走向,決定開採方式。在停採以前,唭哩岸山採石場內,採石與打石的工作是在採石場內完成以後,才由牛車載運下山。

大鏨,用途為粗解分石,外形的頂端應為圓平,會因經年累月的敲擊而造成頂部開花變形,尾部則為扁平,長度不一。使用的時機點在匠師爬上石團頂部「打定釘」之際,先用大鏨仔在石團頂部與山壁交接處,每隔一段空間打入一個七寸長方形孔洞,然後將兩塊鐵板斜放入孔洞以後,再把鏨仔放入兩個鐵板,接著,在兩組方形孔洞與方形孔洞的中間,打入數支鑽仔,再按順序且平均力量地敲擊每一個鑽仔與鏨仔,如此便會產生裂痕。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別名
    大鏨仔
  • 撰寫者
    李庚霖
  • 貢獻者
    捐贈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區唭哩岸慈生宮
  • 創作者
    唭哩岸打石匠師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12/2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空間
  • 材質
    鐵件與木頭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