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之教授之塑造作品「無名英雄」,創作於1971年,材質為水泥,高16台尺。魏立之教授在1971年之後的藝術塑造作品,在創作理念上開始進入「靜中有動,先有形象而後求氣韻,明於技而游於藝」的階段,他常常說:「雕塑應該在靜止中帶有動態,這可使氣韻生動,也可以說是給所塑造的作品賦予生命的活力」。
目前豎立於桃園市中壢龍岡軍團圓環的「無名英雄」作品,創作者魏立之教授想表現在上一個動盪的時代中,來自各省的國軍弟兄們離開自己的家園與親人,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代表著一份守護家國的心。「無名英雄」這樣的心境無法用純靜態的雕塑展現,因此,以保家衛國的衝鋒陷陣情景作為創作情境,以動態定格的靜止畫面來呈現無名英雄的生活日常,藉以緬懷這群「無名英雄」為衛國所做的犧牲。
「無名英雄」作品在造型設計上,在設計出初稿前,魏立之教授花了許多時間研究三角形結構的相關力學,他運用三角形穩定的結構,計算出三角形的重心與平衡點,最後「無名英雄」以單腳站立造型呈現,並保證以此力學結構所塑造的水材質雕塑,至少可以保固五十年,至2020年為止,此雕塑已歷經六十年風雨,仍屹立不搖,可見魏立之教授當時對作品在結構上、形態上、技術上和藝術上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