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民街上 最後一支滬尾水道水管頭

淡水市街是全台灣最早有自來水的城鎮。明治32年(1899),日本政府委託丹麥工程師設計,後由英籍工程師技師巴爾頓,負責自來水廠設計與施工,管線從淡水雙峻頭水源地起,沿今日水源街,通往淡水市街。重建街與附近街道,自然也是最早享有自來水的區域。

最早的自來水道,礙於成本,並沒有接到家戶內部。而是在主要市街上,每隔百餘公尺設置水管頭,需要用水的人家,自行提桶子取水回家使用。有些地方則設置大型水槽,方便婦女洗衣。此處也成為婦女聚會聊天的場所。

後來為了方便使用,水管已經可以配置到家戶內部。路上的水管頭功能減少,甚至阻礙交通通行。許多水管頭都被回收,街坊印象中,最後撤走的水管頭,位於三民街靠近金福宮附近。撤走後,目前安放於淡水小白宮的花園綠地,作為展示用途。

滬尾水道系統,至今仍然繼續使用。西起紅毛城,延伸至淡水市中心,都還是滬尾水道的供應範圍。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以倫
  • 創作者
    梁建新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