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約拍攝於民國97年(2008),這是瑞芳猴硐火車站的大門招牌,當時建築上方的大名安著侯硐(猴硐)兩名稱,後者比前者為新並列。地方的命名不僅是地方約定俗成的名稱,隨著時代變遷的人群結構改變,命名更成為向外地人表現的行銷點。早期當地人約定俗成稱此地為猴洞,顧名思義附近有猴群居住的洞口,日本時期在此地開煤礦,人們是煤礦坑中有水為大忌,洞字帶水不吉,改漢字為硐,洞中有石即帶著礦則大利,於是改名猴硐。直到戰後,猴硐仍為礦業重心,民國59年(1970)瑞三礦業公司甚至提供全國一半的煤產量,國民政府對於地名帶著博雅化與民族化架構思維,而將地名改為侯硐,並將當地劃歸為光復里,具光復且發展宏圖的象徵。時序來到千禧年後,解嚴之後人民對在地認同與復舊的聲音不斷,侯硐與猴硐兩種命名爭論不斷,火車站因此兩名並存,一新一舊高掛於上由人們自選所愛。直到現今,使確立名稱為猴硐。然因為煤礦消失,開始行銷地方特色而又多了個新的約地俗成【貓村】之名。這個命名爭論過程,同時凸顯從威權鬆綁到民主的地方論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