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一名中年男子抱著採收的茶葉。相片中的茶葉是剛從茶樹上採收下沒多久的葉子,葉片的枝梗都還沒有去除。對於持有土地位處山坡、坡地上的農家來說,一些土地可能因為坡度過陡、不夠肥沃等問題而無法種植稻米,此時便可能選擇在這些土地上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或耐旱的糧食作物。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會經過一連串的加工、精緻,如:採茶、萎凋、發酵、殺菁、揉捻、乾燥、精製、焙火、包裝等,最終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中。在茶園(農家)─製茶廠商的生產鏈中,採茶至揉捻多半在茶園(小農)便會處理,後續的流程則會在製茶廠商中進行,製茶廠對茶葉的收購有時是與固定的茶園(小農)簽訂契約,若茶園(小農)採收完茶葉便會直接送到製茶廠商中,但亦有的製茶廠商是親自到每個茶園(小農)試採收茶業的品質,再決定是否收購。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