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彭淑琴提供,是位於南寮萬昌造船廠內部的木造船。
世居南寮的謝家,歷代以造船業為生,謝萬梓先生當時遠赴造船業鼎盛的基隆研習造船的技術,而後回到新竹受僱於東合成造船廠,並於1953年(民國42年)在南寮創立萬利造船廠,從事木質漁船的製造。早期使用木材製作船隻,「鋸」、「割」、「裁」、「切」、「釘」、「敲」都必須依靠人力進行,是一項很具技術性的工作,傳統觀念裡三年、四年的拜師學藝還不見得能「出師」。民國之後,造船業有了動力機具的加入,但是仍然有很多關鍵處是必須依靠手感去拿捏、依據經驗累積去判斷。要使硬梆梆的木頭能夠具有弧度,讓船隻呈現流線型得以乘風破浪,首先,必須使用兩個以上大型鐵油桶焊接成一個長管型蒸煮器,將鐵桶蒸煮器傾放三十度角,裡面裝入少許水量,煮開後再把木頭放進去蒸熱,透過高溫讓木材變得柔軟具有彈性,幾個人合作調整木材的弧度,再用萬力夾在重點處固定直到定型。
不論是鐵油桶的傾斜角度、水的溫度、木材彎曲的弧度、使用的力道,還是定型的時間長短,都必須透過經驗累積,無不考驗老師傅的判斷力,一個失誤便會毀掉一塊木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