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新竹市風動竹塹特色文化協會於2015年出版的《咱ㄟ母親南寮漁港》,由新竹區漁會提供,照片中為上架場(維修漁船處)正在修理漁船的景象。
南寮漁港於1952年(民國41年)5月22日舉行開工典禮,同年9月才正式動工,原本預計3年完工,當時編列總工程費452萬元,工程進行時同時都有150、160人在施工,期間為了配合潮汐,經常須在夜間挑燈施工,相當辛苦,工程也因此比預期多出許多時間。最終,南寮漁港興建工程耗費7年之久,於1959年(民國48年)完工,泊地面積3.5公頃,為一河口港。
1950年(民國40年)聘請日籍技師內藤春吉為顧問,內藤氏於視察附近的地利環境後說道:「南寮漁港的水,在滿潮時有九尺餘,小滿潮時至少有六尺餘。基隆不過四尺,這一點可說是南寮漁港唯一的天然優良條件」。開港前,港區一帶為雜草叢生的沙丘,週遭長滿木麻黃及海邊植物,剷平沙丘之後先行築堤岸。當時省政府决定由工礦公司營造部承造,板模工人由中壢一帶過來,在現今的慈聖宮搭蓋臨時工寮作為棲身之處。此外,挖掘、鏟土、取石所需的工人,皆來自南寮本地及鄰近村落,男女不拘、年龄不限,只要勝任者皆可參與。建港工程進行時,除了一些簡單的建築機具,大多依靠人工勞力,工人分成三組,每組人數約三、四十位不等,一組做港口一帶的堤岸,另一組做北堤岸,其他做南堤岸,有人負責篩選石礫,有人負責肩挑擔子,每挑一擔至岸上,就發給一張存證的紙卡,憑著紙卡,每半個月發餉一次。這些被挖掘的泥沙、石礫擔上岸後堆積於岸邊,築成堤岸,同時向內陸擴展港邊周圍的腹地,現今慈聖宮後面一帶,舊漁會等處,都是挖掘港內的泥土填高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