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山坡地被開闢成梯田,相片近景的低矮灌木及遠處坡地上的叢簇皆為茶樹。清領時期,最早的茶葉產業是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在種植糧食作物之餘,使用多餘的土地或者無法栽種水稻的坡地來種植茶葉,直至外國洋行開始將茶葉外銷至國外以後,產業的型態逐漸轉為大量栽種的規模經濟。早年日本統治時,也曾補助及嘗試栽培新苗種,但到了二戰時,則將有限的田地都改種糧食作物,不少茶園也停止生產茶葉,臺灣茶葉產業在此時面臨了一次冰河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伴隨著經濟趨於穩定,人民收入提升的同時也提高了民眾們對生活飲食的要求,茶再一次進入眾人的眼光,茶藝館在各地紛紛成立,臺灣的茶葉產業重新復甦。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