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翠堤橋命名由來

翠堤橋命名由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地區建造橋梁工程,溯自一百餘年前滿清時代,當時興建臺北基隆鐵路,開始造橋,以木構及鋼構為主。甲午戰後,臺灣為被日本割據,當時混凝土已開始使用,故橋梁多建鋼筋混凝土者。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分以 40 ~80 年代列述,在光復初期建橋,因國家經濟艱困,以維護車輛能通行為旨,橋梁多屬木橋、木梁混凝土面、鋼筋混凝土等,跨徑短,結構大多為簡支型,自民國 44 年引進預力混凝土後,乃大量建造預力結構。60年後,由於連續之國家建設計畫,興建第一、二條高速公路、東西向與西濱快速道路、北高捷運及高速鐵路等,橋梁工程,亦大幅改進。橋梁以聯結新勢及舊社公園休閒步道及綠意,提供小眾生活的便捷,為使民眾對橋名的尊重、關懷與及了解人行步道的願景,透過公關命名與網路票選活動,讓民眾共同參與橋梁命名,經民眾上網票選結果,「翠提橋」以高票當選,故新橋名為「翠提橋」。翠提橋聯結新勢及舊社公園休閒步道及綠意,提供小眾生活的便捷。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余金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