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福龍宮歷史緣由

福龍宮歷史緣由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有感社會日益繁榮,人口大增,士農工商各業興隆,惟本宮建築過於狹小簡陋,有失觀瞻。在博愛路上的「福龍宫」是中壢最古老的伯公廟,源於先民在清乾隆年間渡海來台,至此拓疆開土,墾植農物,爾後鄉民人畜興旺,五穀豐收,鄉民有感上蒼眷顧,築石為碑,以福德正神之位敬拜,實稱「庄頭伯公」,此為本宮之雛形。有鑑於此,眾信仕紳極力推動改建,蒙眾信慷慨解囊及奉獻土地,擇吉改建,並於當年底落成,並正式命名為「福龍宮」。右側屋簷下,有塊大理石石碑,記載昭和年間(1930)信徒捐錢購地的芳名錄(原有石碑斷成兩截,被收藏保管)。福龍宮是老溪街的「庄頭伯公」,面朝外,為庄民「擋煞」,守護著老溪。後經重建委員會研議,同意拆除重建,眾信熱烈響應善款湧進,於民國九十九年農曆六月五日動工,同年十一月廿七日落成,恭請福德正神登龕,並同時恭請王母娘娘及五路財神同登龕。福龍宮盎然古意,莊嚴肅穆,巍嚴建物,成為中榮里、中建里與中壢里三里眾信堅定信仰中心,更盼執事者本著「問心管理,善用資源」為宗旨,至不失獻地及捐款者之義行,藉此以扶正風俗,勵後昆矣。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福龍宮歷史緣由 / 撰寫者:余金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1049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余金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