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祥住家落成於戰後之初,位置在臺東縣池上鄉錦園村。其建材主要為烏心石,屋頂則以茅草覆蓋,牆壁則以黃土加粗糠及竹片建成;時間久了,屋頂就會漏水,每兩年就得翻新一次。此屋原建於田間,為了躲避淹水,邱瑞祥遂將房子拆掉,移到現址以同樣材料重建;卻又因為現址地處斷層帶,每年會移動1.5公分或擠壓隆起,地面因而時有變化,所以很多學者或學生常到他家觀察研究。而在民國40年(1951)發生地震,地層又再次隆起,致房屋損害,現今則成為地震教育演示景點。
邱瑞祥住家落成於戰後之初,位置在臺東縣池上鄉錦園村。其建材主要為烏心石,屋頂則以茅草覆蓋,牆壁則以黃土加粗糠及竹片建成;時間久了,屋頂就會漏水,每兩年就得翻新一次。此屋原建於田間,為了躲避淹水,邱瑞祥遂將房子拆掉,移到現址以同樣材料重建;卻又因為現址地處斷層帶,每年會移動1.5公分或擠壓隆起,地面因而時有變化,所以很多學者或學生常到他家觀察研究。而在民國40年(1951)發生地震,地層又再次隆起,致房屋損害,現今則成為地震教育演示景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