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築堤防

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全日本動員,臺灣人有做不完的「公工」,甚至還要自己準備食物,住在竹子做的工寮,建機場、挖水圳、修道路等各種義務勞動。以前水利設施簡陃,田間灌溉渠道(客稱為「圳」)以人力挖成,兩旁以石築成駁坎,遇到颱風下大雨,水圳就被沖掉,於是,大家又要做「公工」來挖水圳。築堤防則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圖為日治昭和年間,村民參加堤防工程的情形,許多阿美族、客家年輕人皆被強迫服勞役,拍攝地點為臺東縣池上鄉。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ISBN 978-986-00-8513-6:客情:東移池上客家情(2006,黃學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發行),頁92。
  • 撰寫者
    高逸豪
  • 貢獻者
  • 創作者
    佚名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