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地點為臺東縣池上鄉。民國50至60年間,當時割稻並未全面機器化,割稻主要還是靠人工,有些是以換工方式進行,有些是花錢請人幫忙,一天工資約30元,一組大約7~10人,如果人數太少就不好做,因打穀機需用腳踏,部分稻梗會斷而掉入稻穀中,曬榖子的人有空就必須拿篩子篩稻穀,稻穀才會乾淨,有的未飽滿的稻子要靠風吹出來,穀子要是不好,價格會降低,米廠也不收,最後只好給雞、鴨吃。
當時還沒有搬運車,要靠人力把稻穀一包一包搬上牛車(一包穀子重約一百斤,用青邊麻袋裝,太矮小的人不太容易扛起),再轉運回家,倒在曬穀場曬乾,如果不馬上曬,穀子會因含水份高而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