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割稻

照片拍攝地點為臺東縣池上鄉。民國50至60年間,當時割稻並未全面機器化,割稻主要還是靠人工,有些是以換工方式進行,有些是花錢請人幫忙,一天工資約30元,一組大約7~10人,如果人數太少就不好做,因打穀機需用腳踏,部分稻梗會斷而掉入稻穀中,曬榖子的人有空就必須拿篩子篩稻穀,稻穀才會乾淨,有的未飽滿的稻子要靠風吹出來,穀子要是不好,價格會降低,米廠也不收,最後只好給雞、鴨吃。

當時還沒有搬運車,要靠人力把稻穀一包一包搬上牛車(一包穀子重約一百斤,用青邊麻袋裝,太矮小的人不太容易扛起),再轉運回家,倒在曬穀場曬乾,如果不馬上曬,穀子會因含水份高而酸化。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ISBN 978-986-00-8513-6:客情:東移池上客家情(2006,黃學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發行),頁90。
  • 撰寫者
    高逸豪
  • 創作者
    佚名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
    拍攝地點
    臺東縣池上鄉 (121.2161784, 23.12073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