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呂赫若」為《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驚人秘密。白色恐怖又消失了誰?》創作過程中相關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呈現。
呂赫若被譽為「臺灣第一才子」。1914年出身台中小地主家庭的呂赫若,才21歲就有日文小說作品〈牛車〉,被當時東京的《文學評論》刊登。 1940年,熱愛音樂的呂赫若辭去教職,到日本東京學習音樂,在東京一邊念書,還一邊在劇場工作;回臺後,他加人當時臺灣新劇運動的主要團體「厚生演劇研究會」。另外,呂赫若也曾舉辦過個人演唱會,被譽為當時臺灣第一男高音!1950年代,呂赫若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對政府心灰意冷,開始投身抵抗活動,除了在學校教書外,還擔任《光明報》主編,專門宣傳社會主義思想,但1949年《光明報》被政府查禁.呂赫若也因此開始過著逃亡生活.甚至在「鹿窟事件」發生後,其當時的下落至今依然成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