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石的形成

北投石之生成,是源自北投石和黃鉀鐵礬共生的關係。北投石主要生長在安山岩礫表面,但很少直接附著在多少已受風化的安山岩表面,絕大多數在北投石基部都有一層土黃至褐黃色的黃鉀鐵礬,介於安山岩礫或固結之泥沙與北投石晶簇間,黃鉀鐵礬厚度薄者不及1公分,厚者有10餘公分。黃鉀鐵礬的生成與北投的結晶有一定先後的共生次序。

北投石生長於北投熱海飯店附近的北投溪河床,北投溪源自地熱谷溪泉,地熱谷的高溫(高達攝氏90~100度)溫泉水,含有硫酸鉛、鋇、鐳等礦物元素,高溫硫酸腐蝕下堅硬的安山岩表層經過白化,產生黏土礦物質吸附溪水中之礦物質 。

溫泉順著北投溪流下,溫度逐漸降低,大約離地熱谷100公尺處,水溫降至攝氏80度左右,白化後的安山岩較白色泥質膠結之粗砂岩或礫岩岩性堅硬,不易因滾動撞碎而更容易為沉澱物附著,乃成為北投石的最佳寄主岩石。這些重金屬成份就會結晶沉澱,在礫石表面及間隙中有黃至白色沉澱物附著,膠結成一層層的皮殻,沉澱皮殻之最外層附著半透明至乳白色之密集菱形小晶體,其聚合狀結晶體即是「北投石」。其年生長速率為0.08m,亦即需130年左右才能形成一公分厚度的「北投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弼偉
  • 創作者
    岡本要八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12/17
  • 資料使用語言
    國語
  • 媒體類型
    照片
  • 材質
    礦石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