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文化差異下的月子文化

照片攝於民國85年(1996),圖中新北市越南籍新住民嚴沛瀅於台灣的夫家產下第一個女兒之合照。嚴沛瀅對女兒出生的記憶裡,坐月子是她最痛苦卻也甜蜜的經驗。產婦生孩子後,身體的調養與休息之目的在於恢復自身健康與孩子的哺乳,亞洲社會對於月子文化因為各地的環境漢風俗不同產生許多變異。而跨國婚姻中的女性在面對坐月子時,還必須面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各種要求,往往比當地女性面對更大的壓力。沛瀅坐月子是在台灣的夫家度過,婆婆依著台灣的習俗,烹煮麻油雞湯餵食,並要求臥床、不洗頭少出門等禁忌,對沛瀅來自越南熱帶環境養成的體質來說是折磨,過度的補品使身體出現許多紅疹和不適,但也因為對婆婆的尊重而盡量不忤逆,忍耐卻伴隨著幾乎每日的哭泣。沛瀅隨後在板橋社區大學的生活適應課程中,也分享她的經驗,通過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姐妹的討論中,從科學的角度理解月子文化在不同環境與國家間的差異,而能互相協助說服家人,減少家庭內因為坐月子而產生的紛爭,為身體取回自主的權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蕙雯
  • 時間起
    199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