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攝於民國85年(1996),新北市居民嚴沛瀅在婚禮當天與父親在越南堤岸故鄉的合照。嚴沛瑩來自越南的華族(越南居民區分有54族)。越南華族多來自中國南方,移動的原因多與十九世紀末以降的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有關,嚴沛瑩的祖父是因為民國34年(1945)中國的內戰輾轉逃難到了越南,隨後的越南戰爭,使得他們不得不落腳定居找尋生存的基礎。華族仍以中國文化做為主要認同,集中居住在越南堤岸(第五郡)的華族社群(越南語稱Hoa),在學校教育、信仰與生活習慣上都與越南主要族群"京族"(一般口語稱呼為越南族)相異而自成一格。嚴沛瑩出生於民國65年(1976),她回憶道:父親經營印刷小工廠家庭代工,小學讀書的地方是華人宗親會舉辦的一般越南語學校,在學校和同學講越南語,所謂的華語是廣東話,華文學的是簡體字,所謂的普通話(國語)和簡體字都是結婚移居台灣後才越來越熟悉的。十六歲前的學校生活裡,通常都是早上在學校讀四小時的書後,下午的時光到佛堂做功課,看到其他同伴來到佛堂學揚琴,自己很想學,家境卻無法允許,所以偷偷看別人學,自己也練得一技樂器。大姐當時已經結婚,沛瀅跟著姊姊如同母親一般,常跟前跟後在家門口做點小生意。
嚴沛瀅孩童時的生活描繪著海外華人離散到他鄉時相對內閉的社群生活,學校和佛堂是維繫整個世代的華人認同。嚴沛瀅說,越南的華族通常只與華族通婚,先生是從台灣來的華人,父親很開心我能找到他心理首肯的女婿。照片中的背景花布,是在越南的習慣,雖然是在家裡,總得架起個花布表示喜氣,而沛瀅父親的唐裝也顯示了海外華人在嫁女兒的重要日子是突顯表現的華人文化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