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後,中永和地區人口快速增加,1978年永和人口趨於飽和,中和也快速發展,人們開始在窪地、河道造屋,加上缺乏整體都市計畫,不只造成水患,也讓瓦磘溝變成臭水溝,尤其夏天部分河段傳出的陣陣臭味,讓人們愈來愈遠離河岸,甚至隨手將垃圾丟入瓦磘溝。
瓦磘溝的汙染主要有四個因素:
1.市場:瓦磘溝沿線有四個主要市場,包括瓦磘里的早市、景安橋旁的泰安里早市、民享橋周邊黃昏市場、民治街的民族市場,皆為私有未登記之市場,汙水和生鮮廢棄物常直接進入溝中,不僅對四周環境及水質造成汙染,非法經營的攤販無法列管,也不易以公權力要求建置汙水處理設備,僅能透過清潔管理單位勸導,有幾位里長透露,市場雖為生活機能的一部份,但造成里內髒亂,卻無法可管。
2. 瓦磘溝緊鄰住宅,因地下汙水系統未建置,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溝中,加上瓦磘溝缺乏天然水源,廢水和雨水聚積溝中。
3.民眾亂丟垃圾:周邊居民多將瓦磘溝認定為臭水溝,隨手丟垃圾也不以為意,甚至將大型家具、腳踏車等丟入溝中。
4.瓦磘溝除南支流因地勢稍高,流速稍強,北支流和主流段流速緩慢,因水量不大,不易帶動水中的雜物和汙泥,造成淤積、發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