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民國69年(1980),由新北板橋居民張黎榕提供,這是張黎榕在勤生紡織公司工作的照片,她任職入出口管理的財務與會計,圖中背後黑板可看到表格內容包含訂單編號、型號、製量、支援數量、姓名等到運輸等清楚地管理。這家中小型的紡織公司是民國69年(1980)傳統紡織產業的下游,公司承接國際訂單,由外國設計師和廠商下單確認打樣後,台灣工廠生產。除了自聘僱定的工廠員工,遇到國際大訂單趕工時,再外包給合作的家庭代工工廠。這類生意的鬆和緊取決於訂單的大小,所以公司與外包網絡的連結也必須適時彈性應對,適應客制化的國際設計,同時還得快速趕出訂單的數量。這是台灣早期中小企業與人際網絡建立而發展出利潤分紅模式的典型。公司在民國79年(1990)後將工廠移往中國大陸,張黎榕回憶道,移廠前幾年台灣社會政風迷股票與大家樂,賺錢太快讓許多合作的家庭代工工廠放棄代工的訂單,無法準時交件也就接不下訂單,當時與幾家同業合作到大陸設廠,負責不同國際線的訂單生產,仍維持台灣接單,大陸代產的模式,直到民國99年(2010)左右才關閉,她也跟著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