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0年代(1950's),臺東縣長黃拓榮在瑞源、東河、長濱等地推廣薄荷產業;瑞源地區設有薄荷工廠,位在瑞源火車站東側不遠處(該建築物現已移作他用)。圖為民國47年(1958)羅宏山的薄荷收成記錄,計薄荷油33斤,賣得1843元,扣除成本(肥料成本、運費成本、人事工本費等),還有1000元的利潤。本圖為臺東薄荷產業珍貴紀錄,可以瞭解當時臺東農業經濟。黃拓榮,臺東縣客家人,曾任議會議長、臺東第3屆、第4屆縣長,曾編撰臺東縣誌。
民國40年代(1950's),臺東縣長黃拓榮在瑞源、東河、長濱等地推廣薄荷產業;瑞源地區設有薄荷工廠,位在瑞源火車站東側不遠處(該建築物現已移作他用)。圖為民國47年(1958)羅宏山的薄荷收成記錄,計薄荷油33斤,賣得1843元,扣除成本(肥料成本、運費成本、人事工本費等),還有1000元的利潤。本圖為臺東薄荷產業珍貴紀錄,可以瞭解當時臺東農業經濟。黃拓榮,臺東縣客家人,曾任議會議長、臺東第3屆、第4屆縣長,曾編撰臺東縣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