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洗心齋《忠孝全頭本總講》抄本

圖為孫麗芝家藏洗心齋《忠孝全頭本總講》之舊抄本,尾頁顯示抄於清朝光緒11年(1885),有百餘年歷史。京劇(又稱京戲),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以及臺灣又稱為「平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之一。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布全國。京劇在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受歡迎程度可說是盛況空前。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又稱「皮黃戲」,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角色主要分為生(男)、旦(女)、淨(花臉)、醜(丑角)等;形式則可分為念(音樂性念白)、做(表情與身段)、唱(行腔)、打(武打動作)等。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ISBN 978-986-05-3226-5:臺東民間手稿圖錄(2017,黃學堂,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臺東縣政府),頁233。
  • 撰寫者
    林子賢
  • 貢獻者
  • 創作者
    佚名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885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時間分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