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三合院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傳統三合院」為《大便後的人生跑馬燈》創作過程中輔助說明臺灣歷史上與都市規劃、住宅興建相關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呈現。
  三合院為中國傳統房屋的基本樣式,一般會由正房以及左右廂房(護龍)組成。由於房屋座落在三個方向,故稱為三合院;而三個房屋所圍起來的廣場,閩南語稱為「埕」、客家語則稱為「禾秤」;另外,若再建築廂房來圍住廣場,就稱為四合院。而隨著家族人口增加,房屋不僅會往橫向發展護龍,多數大戶人家也進行縱向發展,也就是增加院落,成為二進、三進、四進等多重合院的豪宅。房屋的屋頂與屋脊樣式,象徵該屋主人的身分地位:一般民宅常用的是硬山和歇山式;廟宇和官舍通常是燕尾脊;但臺灣在清代屬邊陲地區,故一些大富之家也會使用燕尾脊。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12/11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