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農曆七月囝仔普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度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度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度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度。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度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度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許玉河
  • 創作者
    許玉河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9/08/3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