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硓古石》季刊第04期澎湖群島上的遠古文化〉

澎湖地區強風、少雨、土壤貧瘠,即使擁有豐富的漁產,然而地處偏遠且土地面積小,古時鮮少受到史家重視。宋、元時期出現少數文獻記載,如毗舍耶入侵平湖,和《島夷志略》內的記述。至明末清初,始被紀載於志書等史籍文獻中。澎湖地區的考古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國內的學者於光復後亦展開了數次的考察與挖掘。根據考古團隊的研究發現,澎湖最早的古文化是大約距今5000年前的「粗繩紋陶文化」,該文化以粗繩紋裝飾的陶器和各式石器、骨貝器等為特色。「細繩紋陶文化」接續其後,約距今4500年前,此時期的文物在島上有廣泛的分布,並以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鎖港期文化」稱之。稍晚出現的是「素面紅灰陶文化」,約距今4000-4200年之間,以石製網墜及無文飾的陶器為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遺址為「赤崁頭期文化」。此三個時期之後,就未再出現其他的史前文化。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呂育慈
  • 創作者
    臧振華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6/09/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