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島孤懸於台灣海峽之中,對外交通完全依賴海運,島上土壤貧瘠,可耕地有限,生活物資絕大部分取自海洋。在長時間與變幻莫測的大海搏鬥謀生的經驗中,澎湖居民有著十分熱切的宗教信仰。當地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宗教活動頻繁,廟宇的數量與密度亦甚高,單一聚落中至少都有一座或一座以上的村廟,馬公市街上並分佈著全島居民共同信仰的城隍廟、天后宮、觀音亭等。澎湖居民為表現對神明的崇敬,絕大多數廟宇皆使用木與磚石混合的構造,明間為「疊斗式」木構架扇,左右次間則為將楹木置於磚石疊組山牆上的「硬山擱檁」構造。本文即以廟宇使用之「疊斗式」木構架為對象,重點置於澎湖「疊斗式」木構架淵源的探討上,包括原鄉「疊斗式」的源起與發展、澎湖疊斗式的形式來源兩個主要問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