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硓古石》季刊第3期〈澎湖台廈郊補闕〉

本文博引各方文獻,針對過去研究之疑點補缺(卓克華,1986)。澎湖行郊稱台廈郊,簡稱澎郊,由廈郊金長順、台郊金順利組成。由於康熙、雍正年間商業貿易極為興隆,作者推斷澎湖早已有行郊,而非文獻記載之乾隆40年(1775)(林豪,1983)。創立行郊之後即須訂定公約,包括團體旨趣、目的事業、制裁等內容,共同保障同業間的利益、維持風紀或興辦公益事業。現存之約章僅有兩件,皆為日據初期訂立;另一重要文物為記錄當時各郊行及澎湖舖戶姓名之石碑。台廈郊之會所設於媽宮街水仙宮,郊鋪設立於澎湖媽宮街(陳文達,1720),可能因清代班兵而出現,需仰賴廈門或台灣運送的商品包括:糖米、布帛、木瓦等澎湖未產之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呂育慈
  • 創作者
    卓克華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6/06/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