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十四屆〈以信而不迷的思維略談—澎湖民間信仰與常民生活文化〉

人類的信仰從對天地的畏懼開始,逐漸轉為畏懼靈魂、鬼神的「信仰人格化」。過程中的轉變是依據社會生活與集體人類智力活動,由簡入繁、逐漸成熟的過程。解嚴後因政治民主化,民間信仰的方式、活動蓬勃發展,形成多元且入俗的常民信仰。談及澎湖信仰的特色,首先,廟宇做為地方居民的信仰中心,促成廟宇和地方社群、經濟的緊密連結。再來,則是為了祈福避禍而生的厭勝物崇拜,如石敢當、五營、寺廟正門之外的照壁等。第三,解決疑惑、助民趨吉避凶的「籤詩」。第四,普遍流傳民間社會的擲筊。第五、古時送瘟出海,現今成為祈安降幅的「王船祭」。第六,多達189座的寺廟。最後,則是從出生至死亡、正月初一、蓋房、王船等大小禁忌。無不顯示澎湖地區持續傳承、與時俱進的多元、豐富宗教面貌。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呂育慈
  • 創作者
    蔡福松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