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十四屆〈清領時期北山嶼澳社的形成與變遷 — 從姓氏遷徒探索

本文「北山嶼澳社」即是清領時期中的五澳十五社之範疇,即是:瓦硐澳、通梁澳、赤嵌澳、鎮海澳、吉貝澳;十五社:瓦硐社、後寮社、港尾社、城前社、中墩嶼社、通梁社、長岸社、大倉社、大赤嵌社、鳥嶼社、鎮海社、岐頭社、港仔社、小赤嵌社、吉貝社。宋、元時期是漢人移入澎湖的第一期,當時稱為「平湖」,以泉州人為主。明初時因倭患與抗官,提出墟澎政策;然而澎湖海域海洋資源豐富,閩南漁民不願放棄。明萬曆23年(西元1595年)後,由於閩南沿海天災戰禍頻仍,居民為求生存渡海至此,洪氏為開澎始祖,而後遷徙的戶數陸續增加,其中,以清朝初期(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間)徙北山嶼之103戶為最。姓氏祖籍的218戶中,則是以浯江(金門)81戶最多,其次依序為:漳州35戶、泉州11戶、福州2戶、祖籍不詳89戶。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呂育慈
  • 創作者
    蔡光庭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