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硓古石》季刊第20期〈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獄(上)〉

1931年「918事變」之後,東北學生逃入關內,作為「流亡學生」的開端。但真正形成廣闊流亡學生潮並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則是1947年國共內戰期間跟隨政府遷台的「山東流亡學生」。然而,當時因政府反對、經費不足等原因,導致多所學校解散,唯有「八聯中」是例外。學生們在1949年分兩批抵達澎湖馬公,年紀稍長者接受「半訓半讀」的教育,女生及年幼者則進入「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接受正常學校教育。然而在1949年7月13日時,凡身材合於扛標槍者一律編入「青年教導總隊」,這不但違反當初的協議,也導致流血事件的發生,更種下了日後「澎湖冤獄」之禍因。聯中校長張敏之不斷努力的想帶回學生,引起韓鳳儀的不滿,遂向李振清反映,誣賴張敏之有「妨礙建軍」之嫌,將其逮捕入獄。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呂育慈
  • 創作者
    陳芸娟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9/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