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七屆〈清代澎南人口向離島的移墾—以虎井為例〉

本文收錄於《澎湖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篇名為「清代澎南人口向離島的移墾-以虎井為例」,作者。

依志書及前人研究,澎湖三大島:本島、白沙和西嶼的移民與開發較早,人口逐漸形成壓力,後來的移民只好選擇小離島居住。本文主要研究18世紀前期,澎湖主要島嶼的人口壓力來源,以及本島人口向小離島移住、拓墾的經過,進而從虎井的個案,析論拓墾家族的分布情形、移出與移入地初期的關係,以及移住初期島內的人群關係,以說明聚落初建時期,各姓氏家族的分布狀況。

研究結果認為,18世紀上半,因累世的自然增加,同籍和班兵引介帶來新移民,還有美洲作物(番薯、花生)普及使人口扶養加大,出現高度人口壓力,促使群島內部「再度移民」。然而從虎井個案看來,18世紀前期已有先民遷移入住,除因距離位置鄰近、島上無原有住民外,主要受維生方式影響,移墾者先將島嶼視為「生產用地」,而後再移居成為生活之所,並非僅來自本島的生存壓力。

虎井先民的移居首先選擇其熟悉的謀生方式,並依自然環境與家族實力選擇居住地點,雖然過程中曾出現姓氏家族間的地權紛爭,但透過「公親」力量、累世的通婚關係、土地買賣,紛爭逐漸趨於緩解。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呂育慈
  • 創作者
    翁安雄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8/12/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