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日治時期澎湖鸞堂的戒菸運動

本文收錄於《澎湖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篇名為「日治時期澎湖鸞堂的戒菸運動」,作者許玉河。

鴉片自明末清初隨著東亞海上貿易傳入台灣,台灣人民吸食鴉片的風氣因此十分盛行。1858年(咸豐八年)台灣開港後,鴉片更成為台灣最大宗的進口貨品。1895年日本領台後,針對台灣的鴉片問題探取鴉片專賣政策,藉以充實政府之財源。然而,鴉片專賣政策引起台灣、澎湖鴉片吸食者的恐慌與不滿。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吸食鴉片的問題,已為清末鸞堂關切的主題之一。台灣鸞堂的戒煙運動始於1899年的樹杞林(今新竹縣竹東鎮),在反日情感的帶動下,鸞堂扶鸞戒煙的方式逐漸傳播開來,並於1901年風行台灣西部各地。學者探討1901年台灣鸞堂戒煙運動,其中有關澎湖部份均以為始自媽宮一新社,所探討的時間點也僅止於1901年,澎湖其他鸞堂的作為以及爾後的發展則渾沌不明。本文乃透過日治時期澎湖鸞堂所著造的鸞書以及日治時期的文獻,釐清日治時期澎湖鸞堂戒煙之始末及其對澎湖鸞堂的影響。

研究顯示,石泉養善堂自1899年也曾透過神明降筆賜藥,協助石泉、菜園附近民眾戒煙,效果不顯著。1901年一新社的戒煙運動獲得澎湖各地民眾的支持,造成轟動,並促成了日治時期澎湖鸞堂的發展,許多宮廟更迎奉一新社的主神文衡聖帝回鄉奉祀。然而,鸞堂的戒煙運動因帶有反日色彩,又影響鴉片專賣收益,日本政府對此活動乃以軟硬兼施的方式給予勸諭或取締,鸞堂的戒煙運動終歸平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許玉河
  • 創作者
    許玉河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5/12/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