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一名攤販在等待出發的公車旁推銷冰淇淋,攤車上還設有當時流行的旋轉台(通常為飛機檯或天霸王),想要試試手氣的客人,只要投入硬幣,指針就會開始旋轉,最終以指針指到的位置圖案決定冰淇淋的大小和數量,為吃冰帶來了更多趣味。早年公車班次較少,站點也不多,為了避免錯過班次,乘客們多會到主要的大站買車票等車,因此大站人潮來來往往,吸引了小吃、飲食攤販前來尋求商機。相片中的公車是古早的尖頭型(或稱牛頭型)公車,與今日奔馳在車道上的平頭型公車截然不同,此種造型的公車是臺灣最早出現的公車。古早的公車跟現代的公車有許多不同的點,譬如說以前的公車大多沒有冷氣、空調,所以當時的窗戶就設計成可以手動打開,而現在的公車大多已有冷氣、空調,所以窗戶便是密封的;下車鈴、拉環也不一樣,以前的下車鈴是手拉式,而非按鈕,拉環則是圓形且未固定,常常一個剎車,拉環就通通滑到車廂後面去了。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