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埤圳灌溉區域圖〉,刊載於1989年(民國78年)6月編印的《基隆市志──卷八:農林篇》第398頁,由基隆市政府民政局編印。藉由大沙灣、仙洞、以及基隆港的開口,確定北方應為此地圖的右邊;而七堵區的標註,涵蓋暖暖區的範疇,推測此圖創作於1949年(民國38年)1月15日、暖暖自七堵鄉分區設置以前。由基隆農田水利委員繪製。
戰後,基隆市內由日治時期水利組合直接經營、管理的埤圳,僅有頂大圳、拔西猴圳、七堵圳3圳而已;其餘各圳,均是由各個私人、或合夥經營,一切設施均屬因陋就簡,工程極不鞏固。接手的水利會,對私設埤圳雖不時協助,然而其機構本身的人力、財力有限,助益甚微。
基隆市的埤圳,一為引導溪澗流水(頂大圳、拔西猴圳),一為設埤貯積雨水(七堵圳)。
頂大圳的圳頭,在瑪東里東勢下股,就瑪陵溪建壩攔水,當時流長3,800公尺;拔西猴圳的圳頭在草濫里後平坦地方,就草濫溪建築攔水壩,當時流長800公尺;七堵圳的圳頭在七東里,就天然窪地,加築土堤而成蓄水池,當時流長500公尺。3條圳的灌溉面積各僅數10甲。
基隆市全境山多、平原少,因此缺乏廣大的平坦耕地,所有農田水利工程,均屬小型。


